本网讯:3月12日,我校第一届教职工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隆重召开。与会代表围绕校长工作报告等文件进行分组讨论和审议。全体与会校领导分别参加了代表团讨论。

第一代表团代表认为,潘慧明校长的报告总结2020年工作求真务实、重点突出,部署2021年工作任务明确、与时俱进。学校“十四五”规划高屋建瓴、振奋人心。代表们建议,要科学推进目标考核体系改革,一些量化指标要符合学校管理实际和教育教学规律,最大限度调动教职工积极性;要加大领导和部门协调力度,有序推进专业认证工作,不断提升我校师范专业品牌;要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统筹管理各类教学资产,实现科学处置和高效共享,避免大量资源浪费;要提升提案办理质量,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师生的幸福指数;要精细项目预算,有效配置,高效执行,尽可能的把好钢用在刀刃上。

第二代表团代表认为,校长工作报告既有使命必达的高度自信,又有保持面对挑战和困难的清醒,敢于直面问题,既报喜又讲忧,体现的是坚定信念、凝心聚力取信于师生的担当和智慧。代表们建议,“十四五”开局之年,学校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提升党建工作统筹能力;要加大优秀年轻干部培养和选拔力度,实现干部队伍的“四化”;要积极强化人才培养核心地位,淘汰“水课”,打造“金课”,着力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要加大人才引进的力度,建设一支德才兼备的高水平师资队伍;要大力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依法科学治校,切实增强制度执行的有效性,为事业发展保驾护航。

第三代表团代表认为,校长工作报告着重构建发展主线和高品质生活,很实在、鼓舞人心。报告内容丰富、思路清晰,措施有力、未来可期。代表们建议,要尊重法律契约精神、科学精神和人本精神,注重师生的心理素质建设,加强挫折教育和人文关怀,提高师生人文素养、心理健康水平;要切实解决团队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问题,用事业和情感留人,给予更多的理解和尊重;要紧跟国家文化战略大发展,充分利用地方文化遗产资源,融入一流专业建设,开发孝文化应用体系,积极申报中华孝文化传承基地;要进一步完善科研成果评价和学生评教改革,激发老师的积极性、参与感、获得感。

第四代表团代表认为,校长工作报告等文件总结成绩客观全面,不回避问题,实事求是,数据详实。谋划“十四五”发展,思路清晰,方向明确,重点突出,鼓舞人心。代表们建议,要进一步加大学科专业建设和专业认证力度,加强部门协同,支持一流专业建设;要加大教师培养尤其是对年轻教师的培养力度,在数量和质量上同步推进,不断提升师资水平;要加强教学设施保障和信息化建设力度,营造校园安全文明氛围;要进一步完善各项工作机制,提高学校治理的能力,在收入分配和人才培养制度上,既要统筹兼顾,也要重点突出,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要加大“五个思政”工作力度,结合学校实际,举办一些有特色活动,庆祝建党100周年。

第五代表团代表认为,校长工作报告和“十四五”的规划,始终围绕创办国家一流应用型大学这个中心和目标,内挖潜力、外争资源,重点突出、催人奋进。代表们建议,要在干部队伍和教师队伍建设上,锐意改革、多措并举、同步发力,尽快建立与之相应的评价标准和工作机制;要通过切实可行的制度,把学校的各项政策,尽快转化为全体师生的执行力和行动力;要在专业建设方面下功夫,寻找有效的方法和举措,在扩建新专业的同时,改造好旧专业,加大申报和建设国家一流专业力度;要进一步推进学校民生建设,及时维修老化设施,排除安全隐患,不断改善师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环境;要深化后勤保障改革,推行服务项目社会化,降低风险和成本,提高效率和质量。

第六代表团代表认为,校长工作报告和“十四五”规划中体现了学校生存和发展两大任务,站位高、数据实,振奋人心。代表们建议,要把开门办学落到实处,让博士教授下基层,真正为乡村振兴服务;要站在有利于学生未来发展的角度,科学有效地进行课程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要整合资源,依托优势学科专业,带动学校高质量发展;要用大数据提升管理效率、保障能力和协同效率,针对短板细化行动方案,科学完善相关制度措施;要深化教学学院评价体系改革,加大对制约院系发展和影响学校发展的制度清理力度;人才引进要考虑院系实际,党建工作要与业务相融合,申硕工作要加强顶层设计,“双师型”教师要与实践相结合,疫情防控要常态化;要关注教职员工身心健康,不断改善办学条件,把事情做到师生心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