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为促进产教深度融合,推动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对接,强化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加快应用型发展。11月27日、12月26日,学校召开了“十四五”产业学院建设两场专题调研会,校长潘慧明、副校长丁远坤、副校级干部徐玉琼出席会议,部分学院和职能部门代表参加调研会。

拟建“新材料产业学院”、“智能制造产业学院”、“现代有机农业产业学院”、“文化创意产业学院”等4个产业学院主干学科代表,分别交流了各自产业学院的建设初步方案,与会其他代表围绕产业学院的建设背景、已有基础、组织架构、实施路径等具体问题进行了讨论,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
徐玉琼从为什么做、怎么做和突破做三个方面对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理念、思路、举措进行了阐述。她指出,建设现代产业学院是深入推进产教融合的重要方式,是培养应用型人才职业能力的重要平台,是丰富办学资源的重要渠道,是跨入应用型一流大学行列的重要标志;要结合实际、围绕“三链”,对照“七大任务”,选准产业、寻找技术攻关点,突出协同。
丁远坤认为,建设现代化产业学院,要建立自信,在深化服务孝感行动计划中,促进“四新”学科融合,凝练好产业学院建设方向,处理好通识与专业、产业与课程之间的关系,坚持问题导向,促进理念变革,探索建设产业学院的个性化方案,要敢于实践、先做先试,不断完善可行性实施路径,积极整合校内资源,营造创办产业学院浓厚氛围。
潘慧明强调,建设国内一流应用型大学,培养应用型一流人才,必须加快产业学院建设,并将其作为谋划“十四五”发展的一个重要路径。他要求有关职能部门要系统设计,强力推进,要求拟建产业学院相关学科要认真分析产业、专业、企业三者的现状、需求和趋势,要紧扣创新链,促进产业融入、学科融合。对下一步安排,他提出了四点要求:一是要进一步加强学习、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稳步推进产业学院建设各项工作;二是围绕使命,发挥优势,主动作为,职能部门、教学学院,要迅速行动起来,统筹推进产业学院建设;三是科学谋划,瞄准国家与地方重大战略需求,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找准企业,以企业需求为导向,校企融合,共建共治;四是大胆实践,通过产业学院建设,聚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深化专业内涵建设,促进学科融合、专业交叉、学术增长、学生提能,不断提升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