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功立业新时代】创建英才团队 拓展教学研究——外国语学院教师周霞
来源:校内新闻  发布日期:2018-12-13

本网讯:“这个项目当时没有人去做,我就想尝试与创新一下。”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外语培训部主任周霞说。2017年,她组建的科研工作团队“一诺维新”成功申报了湖北省社科基金与我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并获得我校“致敬新时代,建功在湖工”主题宣传优秀团队称号。同时,在她成立的口译基础培训班指导下的学生获得了“2017年湖北工程学院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二等奖两项。

创新精神贯穿始终

“一诺维新其实就是Innovation(创新)的音译,同时也有一路为新的含义,我希望团队能永远走在创新的路上。”周霞在谈起“一诺维新”团队时充满了信心。团队的形成具有渐进性,且注重梯队建设,层层开展工作——从培训班到建立翻译团队再到成立跨文化小组……周霞说:“目前跨文化小组的“在线开放课程建设120分钟”课时任务已经完成,这些都将有利于完善英语相关课程体系,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大环境相契合。在文化多元化发展的国际背景下,跨文化小组也颇具创新和文化交流意义。”研究过程中,周霞发现,学术英语和中华文化对外翻译的相关研究还不够深入,省级社科项目申报要求较高,单是把我校这一所高校作为研究对象是远远不够的。周霞通过研究著名教授的学术文章,以及部分外地学术研究的资料进行补充,拓宽了研究思路。这些努力和创新,帮助她的团队申报成功。

口译培训班的开设,是在校长潘慧明的建议下获得的启发,潘慧明提出要组建优秀翻译团队,周霞便结合教学工作实际,决定从培训班开始做起。开班前,同学们积极报名参加,反响热烈,今年口译班也将继续开课。跨文化小组是周霞在授课中产生的灵感,她与同专业的老师一起,在教学过程中录下微课视频,并计划在明年4月份申报慕课课程。

教学思维的创新拓展

在课堂上,周霞是认真严谨的形象,但与学生交流时,她更希望自己亦师亦友。“我会去看学生们爱看的电视,去了解学生们喜欢的明星,去认识他们接触到的新事物、新热点,这样可以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更有利于沟通教学。”周霞说。

谈到自己的学生,周霞满是赞许。来自17级口译培训班的何懿炜就是其中之一,他不仅获得了2017年湖北工程学院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二等奖,还选入筹办2019年军运会的翻译工作,同时也是武汉大学口译队的一员。“起初他并不是我们院的学生,但经常来旁听,而且非常认真,让我印象深刻。”周霞说道。半年后,何懿炜转到了英语专业,继续保持积极努力的学习劲头。周霞针对他的口语问题提出改进建议,他能迅速接受并及时调整。在今年我校举办的“一呼百应”英语演讲比赛中,何懿炜还担任了评委。

有学生让她自豪,也有学生让她感动。某天课后,一瓶水被递到了周霞眼前,瓶子上贴着一张小纸条——老师,您辛苦了!“那一瞬间我觉得十分暖心,这件事让我记忆犹新,我觉得一切付出都值得的!”周霞微笑着说。

在教学中总结经验

“现在英语教师的关注点多在基础英语上,注重语法,我认为这不是全面的教学思维。”教学过程中,周霞很重视对学生英语鉴赏能力的培养,她经常带学生欣赏和分析英语课文。海外留学的经历和文化体验让她的思维更加多元化,加上不断累积的专业知识与教学经验,她有丰富的“干货”可与学生分享。周霞选择开悟明智的教学方法,在细节上下功夫,让学生真正理解教学内容和意义。“当然,不论什么方法,都需要老师和学生有良好互动,我总想尽力让学生多听进去一些知识。”周霞说。

由于带课较多,周霞会根据不同年级调整教学内容与侧重点。尤其对于大一的学生,她用循循善诱的方式,让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课堂上,她更希望学生们享受学习、欣赏文章,而不只是读、记、背。

“批评不能解决问题,我更喜欢鼓励式的教学。”这是周霞的教学理念。周霞自2000年入我校任职,如今已有18年,多年的教学经验和项目研究经历让她深有感触,“平时要多关注时事,特别是与自己专业相关的政策变化。”周霞希望同学们不断开阔自己的视野,多去了解外面的世界,从而提升自我。

 

关闭

Copyright 2016 湖北工程学院校务公开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