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12月5日,以“深化产教融合,促进共同发展”为主题的大别山革命老区高校联盟第四届年会在我校举行。与会专家学者就如何推进产教融合谈了看法。
科技处处长、教授 李春生
围绕大别山革命老区发展需求,实施乡村振兴国家战略,发挥我校学科——人才——科研三位一体创新优势,加强产教融合支撑大别山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
一是建设一流产教融合创新平台。提升我校18个省级创新平台水平,对接服务大别山革命老区绿色生物产业、绿色粮油产业、绿色植物资源产业,绿色建筑材料产业、光电子信息产业和孝文化产业。二是建设一流产教融合创新团队。提升我校现有省级创新团队水平,开展校地校企合作,承担一批校企合作重点项目、重点工程等,对接服务大别山革命老区重点产业。三是转化一流产教融合创新成果。通过主持国家基金项目和重大技术创新专项,催生转化一批高质量发明专利,推广转化一批新技术新成果新模式,提供转化一批高端智库,对接服务大别山革命老区新产业新业态,服务大别山革命老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中华孝文化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教授 胡泽勇
深化区域特色文化的传承创新,是新时代高校服务地方的一个重要抓手。近年来,我们立足孝感孝文化资源,立足特色兴校、推动孝感“孝文化名城”建设的有机结合,在孝文化宣传教育、理论研究、文化交流、产业开发等方面发力,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但是也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不足,如质量水平不高、空白较多、理论研究与实践脱节、缺乏创新等问题,有待进一步扩展和深化。下一步应当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抓住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的契机,将孝文化的传承创新的重点由城镇转向乡村;二是加强团队建设,引进和培养高水平有影响的领军人物;三是组织开展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着力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确保社会服务有的放矢;四是完善人才和科研成果评价机制,最大限度调动教师和科研人员社会服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湖北小城镇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王银芹
近年来,湖北小城镇发展研究中心围绕产教融合不断创新,参与了鄂西图绿色幸福村、旅游文化示范镇项目评审及荆门、随州、十堰等地相关项目的实地检查指导工作;修改完善了孝感市智慧旅游电子政务平台可行性论证报告;对孝感市旅游产业、景区及目标市场深度调研;参与了孝感市及各县市区重大发展建设规划、旅游规划评审;组织专家多次深入学昌多个产业扶贫基地开展智力帮扶,指导对接产业政策、提高品牌意识和市场经营水平等。
着力培养青年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组织校内相关专业青年教师开展学感市旅游商品创意设计及产品化研究,打造团队助力孝感市旅游升级;组织青年教师开辰农村闲置房屋资源化利用专项调查,支持校内青年教师出版乡村旅游与乡村景观设计的著作出版,进一步聚集人才、培养可持续研究与服务的年轻队伍,深入广大乡村、田间地头,围绕乡村振兴、精准扶贫、逆城镇化、乡村旅游等问题开展系列深入调查研究,充当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显微镜、望远镜,同时为相关青年教师科学研究提供研究方向和思路建议,这些都有效提高了青年教师从事相关研究的针对性、有效性和现实价值。
湖北小微企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鲁德银
把为大别山革命老区绿色产业发展和精准扶贫提供智力支持作为基地使命、社会责任、研究方向和特色。先后立项大别山科技扶贫效果调查研究、大别山农旅模式研究、大别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绿色品牌营销策略等科研项目,还为大别山地方政府提供“十二五”、“十三五”和行业等产业多项发展规划。
下一步,基地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以大别山为研究对象和样本,深入研究大别山绿色产业和绿色企业发展问题和政策,为深化大别山革命老区产教融合继续提供智力支持,成为具有鲜明大别山革命老区特色和优势的新型智库。包括:大别山革命老区小微科技服务企业的创新发展、绿色发展研究、大别山革命老区绿色生态发展战略和政策效果研究,大别山乡村振兴战略研究,大别山革命老区精准扶贫模式和路径研究、大别山革命老区新型农业市场主体的低碳绿色产品开发、电子商务、网络营销等等,力争在3到5年内出一批高水平标志性的课题、论文、研究报告和奖项。把研究和服务大别山产业和企业作为基地的社会责任、研究方向与特色。